高台之不是尾声
2020-07-01摘自《大美青海非遗记录丛书 》之《高台》原文地址
高台之不是尾声
文/郭成良
以千户营为中心出演高台的 10 余个村庄呈“曲尺”形分散在湟水河两岸,有西宁至倒淌河的高速公路、大通经湟中至平安的“大湟平”公路、多巴至上五庄的“多上”公路纵横连接,交通十分便利。千户营距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 40 公里,距西宁市中心 35 公里,离青海历史名城、西宁市城市副中心多巴新城 10 公里,离上五庄水峡 10 公里,打造千户营高台民俗旅游项目,纳入西宁一日游旅游圈,改善旅游环境,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业,已具备良好的条件。
高台艺术除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以外,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有人说没有文化谈不上旅游,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没有生命力。同样,没有较高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也没有竞争力。高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更深层次地与当地旅游结合在一起,定会出现无限商机。因此,通过合理宣传、开发高台艺术,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盛大的“高台艺术节”,可吸引大量的游客,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可以成立高台表演队,顺应市场,如许多社火队的舞龙、舞狮一样,高台也可以走出去进行表演,获得一定的酬劳来补充经费的不足。比如高台展演和省内举办的一些经济、文化、旅游等大型艺术节结缘,按一定的主题,设计相应的题材,参加盛会开幕式或适时表演,一定会增色不少。
内地省市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青海前面,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也是高台艺术走产业化道路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台艺人的积极性,保证高台演出活动持续发展,经久不衰。
扎麻隆高台《女娲伏羲》
在高台旅游中如果增加游客亲自参与绑扎和被绑扎项目,定会受到游客的欢迎。高台作为娱神娱人的古老艺术形式,被开发为当地旅游项目时,其神秘面纱也随之揭开,作为一门艺术,人们会怀着很高的兴趣和好奇心,在高台艺人的指点下亲自体验完成一台高台艺术品的制作,这会很有意义。一些小观众也会在家长的鼓励下,被绑扎在高台上,临时充当一回“高台娃娃”,那种头戴紫金冠,面敷油彩,身着凤冠霞帔,被高高悬在半空,演绎历史传奇的经历,一定会给游客留下很深的印象。
作为独特的空中造型艺术,高台具有很高的视觉艺术欣赏效果,其奇异的造型、华丽的服饰、精巧的结构有很多值得推敲揣摩的地方,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出高台微缩的工艺纪念品,预计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游人在欣赏高台的同时能买到高台模型工艺品,回去之后置于案头,悉心把玩,或别有一番情趣。如果高台模型在设计上吸取皮影、七巧板及变形金刚等组合原理,可以随意组合,随意拼装,既可作为案头陈设的艺术品,也可成为孩子们手中的益智玩具,这种设想将会商机无限。
除千户营高台外,湟中县多巴镇还有通海(镇海堡),多巴(一、二、三、四村),黑嘴村 ;拦隆口镇拦隆口村,西拉科村,南门村 ;西堡镇西堡村 ;李家山镇李家山村等村子出演高台。
扎麻隆高台《女娲伏羲》
通海有 3 个行政村。其中,城中村和城西村为一个火神会,称通海西会 ;城东村为通海东会。通海西会每年出高台 13 台,高台均绑扎在手扶拖拉机和双排车上,每台绑扎人数 3 至 8 人,一般为 2 层,高3 至 5 米,服装鲜艳,道具精美 ;随社火队出演,出演时间为每年正月十二、十四、十五、十六 ;在演出的几天时间里,高台上绑扎的故事会有所变化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通海高台的道具制作非常精美,这和通海老艺人晋生旺有关。
1946 年,晋生旺生于多巴镇通海城中村,1976 年开始创作农民画,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他的农民画作品《庆丰年》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他设计的通海高台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制作的高台道具精美巧妙,层次丰富,色彩艳丽,夺人眼球。从大型道具奋蹄奔驰的骏马到参差嶙峋的假山,再到兵器绢花,无不形象逼真。他一生中带出了很多徒弟,给通海等地培养了很多制作高台道具的艺人。2006 年晋生旺去世后,通海高台的《魁星点元》由他们家族的艺人负责绑扎,造型奇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7 年,通海西会展演的高台剧目有《魁星点状元》《武王伐纣》《五虎上将》《盘丝洞》《忠烈杨家将》《五路财神》《大战流沙河》《百岁挂帅》《西游记》《观音与悟空》等。通海东会每年演出社火时绑扎高台 9 台,出演时,与城西社火队在城中村大庙(娘娘庙)前戏楼广场汇合,参加巡游展演,高台剧目主要有《荡秋千》《借东风》《穆桂英》《西王圣母》《观音菩萨》等,其中高台《魁星点元》为每年打头剧目。
多巴高台也是青海高台中比较出色的。多巴位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重要隘口,自古就是通往藏区的重要枢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坐落于湟水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多巴高台吸纳了千户营高台的精髓,加上多巴人杰地灵,经济条件良好,人们异常重视高台潜在的宣传和经济效益,多巴高台既有千户营高台的高,又有通海高台的精致,显出雍容华贵之美。如 2019 年元宵节期间,绑扎的高台有《魁星点元》《西王母》《桃园三结义》《三堂会审》《李彦贵卖水》《杨门女将》《精忠报国》《关公降龙》《智永福保唐王》《高老庄》《七进七出》《百岁挂帅》《临潼关》《天女散花》《福禄寿》《牛头山》《棋盘山》等 17 台。其中,绑扎人物最多的一台《杨门女将》,三层呈椭圆形绑扎 12 个人物形象,有气势,将一代忠烈杨门女将戎装出征前英姿飒爽的一面呈现了出来 ;绑扎最精美的高台是《西王母》,一只长达 6 米多的凤凰在空中展翅飞翔,上面站立着仪态万方的西王母,更为惊奇的是这只大型道具凤凰长达四五米的双翼在不断地上下扇动,这种利用现代化电动原理的大型高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高台《魁星点元》的设计在传统形象的基础上左右增加一副对联,上联为“独占鳌头护国佑”,下联为“手持毫笔点状元”,传统的鳌头下面是一本打开的巨型《论语》书,一句句相关学习的经典语句,别开生面,接地气,呼应着这个“全民阅读”的大环境。
高台艺术作为河湟社火中的一部分,省内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出演,如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老鸦村的亭子(高台),湟源县大华镇的高台等也比较有名气。
扎麻隆高台展演
乐都老鸦高台,也称“亭子”,早在清朝道光年间,乐都高庙社火中就演出“亭子”。在一个铁木结构的台面上固定五六米的 S 形亭杆 ,亭杆上贴上榆树皮,再配以一些枝叶和花朵,装饰成逼真的大树,在合适位置绑扎 5 ~ 12 岁的儿童演员,小演员穿上秦剧服装扮演成故事当中的角色,站立在树枝上,一般有上下两层 2 个小演员,也有一台亭子绑扎 3 个小演员的。只见一架架“亭子”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小俊男、小靓女们浓妆艳抹,衣着华丽,他们或躺在花瓣上,或立于羊角上,或站在刀尖上,或踏云卧雾,或跨鹤骑马,个个超凡脱俗,酷似天仙。20 世纪 80 年代后,乐都“亭子”将由人抬着行进的抬“亭子”改成了由装饰起来的手扶拖拉机拉的车“亭子”,演出时既方便又省力。东、西村“亭子”总数有 8 架,每年元宵节前后演 5 天社火,共演出40 个剧目,演职人员达 150 人之多。
就在各地社火里高台异彩纷呈, 热闹了正月的时候,我们听到一个消息,据说是西王母的降生地,被誉为昆仑文化的“龙门凤阙”的湟中扎麻隆凤凰山从 2018 年春节开始演出高台,这是近年来听到的又一个演高台的喜讯。2019 年农历正月十二,我们怀揣新奇踏上了去往扎麻隆凤凰山的路,沿西宁南环路一路向西,从远处就看到扎麻隆凤凰山气势宏大的宫殿建筑。抵达凤凰山,进入山门,正赶上社火表演,形似天坛的重檐攒尖圆寰建筑地母宫前的广场上,八台高台正停在围成圆圈的人群外围,场地中央正在表演气势宏大的威风锣鼓,八台高台恰好成弧线做了表演场地的背景,如果拍照,效果极佳。高台依次装扮的故事是《九天玄女》《西王圣母》《女娲伏羲》《五路财神》《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福禄寿星》《皇天后土》《湟仙观音》《天官赐福》。据说扎麻隆社火以前没有高台,由于高台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独特的表达性,2018 年,在青海省昆仑神话开发协会会长、扎麻隆凤凰山昆仑文化创始人韩生魁先生资助下,邀请多巴通海高台绑扎艺人传授经验,历时数月,创研出八台大型高台剧目,内容全部取自中国著名的昆仑神话传说,据说在扎麻隆凤凰山各大殿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故事及雕像。
扎麻隆高台的出世,再一次证明高台这门古老民间民俗艺术,不管时光如何天长地久,不管世事如何风云变幻,都会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高台像一朵朵盛开在原野上的野花一样,虽然平凡,但是每年都会迎着春风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倏然间,长久积压在心头关于高台的种种忧思顿然消解,高台这朵民间艺术奇葩不但不会凋谢,而且在艺术的百花园里会越开越鲜艳。
摘自《大美青海非遗记录丛书 》之《高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