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龙头”上的村庄——龙王岗

2020-03-11摘自《青海传统古村落》原文地址

“龙头”上的村庄——龙王岗

文/张扬

乐都区马营乡龙王岗村注定和龙有关,不仅村名中有“龙”,村民活动中还将虚无缥缈的龙变成了“活龙”。难道这里真的曾经有过龙的存在?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要么我们就得长出一双翅膀,要么坐上直升飞机在乐都北山上空盘旋一阵。不过还有一个捷径,就是看卫星地图,虽然不够直观,但我们还是一眼就看出来了,原来乐都北山整条山脉就像一条巨龙,龙王岗村所处的位置就在这条龙的头上。龙王岗的名字也许就因此而来。

龙王岗村周边有关龙的“遗迹”还有不少,村落东面就是龙藏岭的下岭,这个山岭和西塔洼岭一起,将村落紧抱在怀里,两个山岭的夹沟自北向南贯穿整个村庄。

龙王岗村分四个社,各个社沿夹沟、马刺岭和西塔洼岭散落分布,民居大多依山而建,部分位于洼地平整处,房屋甚至无法和山坡区分开来。一社位于村子西侧的西塔洼岭上,相传,以前该岭的一处洼地上有一座宏伟的白塔,故称塔洼;四社位于村子东部的马刺岭上,因该岭是以前举行赛马会的起点,因此称为马起岭,由于乐都北山地区“刺”和“起”的发音相同,均为“cì”,再加上该岭遍布“猫儿刺”(当地的一种灌木),因此在长期的书写过程中改为马刺岭。

拱檩悬牵、平房踏牵以及对儿木大房为龙王岗村民居的主要特点,装饰一般为木雕。村中大多数房屋为20世纪40年代修建,至今无太多修缮,村中还完整地保留着一座清末时期的二层木楼。

龙王岗村的地窖很有个性,均为平窖(如窑洞般横向进入),一般设在巷道两侧的梯田底下,这样在方便储藏土豆等农作物的同时,还便于取出。平窖内设支道以及排气孔,整个平窖形状犹如盘旋的巨龙,因此被村民称为“龙道”。在村民李文善家的厨房内,至今仍有高约1.8米,深500米的地道从厨房通往塔洼山腰。据说支道可通往邻居家的地窖,现支道门已被土块堵住,出口也已坍塌。

龙王岗村为多姓氏村,据村中老人介绍,龙王岗村陈氏和王氏为当地坐地户(最早生活在这里的人),其余姓氏均为“过路人”(后搬迁至此的人)。但村中陈氏家谱已被陈氏后人带走,只有王氏家谱尚有保存。据《王氏宗谱》记载,王氏祖籍甘肃省红古区王家口子,于道光十年(1830年)迁至龙王岗。后因该地土地肥沃、深居大山,前来耕地、避难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四个自然村。

龙王岗村有一个最大的公共建筑——龙王岗庙,它坐北朝南,占地两亩,由照壁、山门、大殿、廊房和戏台构成。东边保留着三间光绪年间修建的大殿,西边是2000年修建的戏台,北边则是新建大殿。每年农历二月二,就会在庙内举行青海少见的龙抬头活动。

在青海,农历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而在龙王岗村,龙抬头的这种习俗尤为独特,在海东及至青海都实为少见。在龙王岗有“宁愿不耍社火,也要龙抬头”的说法,足见二月二龙抬头活动对龙王岗村的重要性。

龙王岗村的龙抬头活动与其他地方的舞龙不同,龙王岗舞的是“活龙”,而其他地方舞的为“死龙”。“活龙”和“死龙”实际上是从精神层面区分的,“活龙”要请回来纳香进贡,活动结束后还要送龙神,而“死龙”则没有请送龙神的环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中先要请龙神,之后将龙头与龙身连接好,就开始舞龙,舞龙的意图是以此求得村民幸福、安康和吉祥,待活动结束后,还要烧香打鼓送龙王。

相传,随着迁入龙王岗的居民越来越多,村中就有人提议搞一个既能团结村民,还能保佑村子的活动。正在村民们讨论到底是舞狮还是舞龙的时候,一位南方口音的老者便提议:“村子名为龙王岗,就舞龙吧。”这个提议得到了全村人的同意,接着老者又问,“是舞‘活龙’呢,还是要舞‘死龙’?”村民们认为既然要舞龙就舞“活龙”,舞“死龙”没意思。正当村民刚决定好,老者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村民顿时醒悟,此乃神仙专来此点化。

从此,在海东地区难得一见的二月二龙抬头活动便在这个村子盛行开来,而龙王岗村也与龙结下了更深的缘分。

摘自《青海传统古村落》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