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老人星的故事

2022-08-11摘自《中国古代星空解码》原文地址

老人星的故事

文/陈久金

老人一星,也称南极老人星,又称老寿星、南极仙翁。其方位在狼、弧之南,在井宿的距度范围之内。虽有南极仙翁之称,但老人星并非真在南极的位置。由于其纬度很高,达南纬50°余,在黄河以北的地区较难见到,故概称南极老人星。老人星是全天第二亮星,近于-1等星(-0.73),即使在南京这个纬度(北纬32°),在春季农历二三月初昏老人星升到南中最高时,才在南方地平线以上7°的高处。在北京是永远看不到它的。在老人星的西北方向,另有丈人、子星、孙星各两颗,与其相配,含有子孙满堂,其乐融融之义。《步天歌》说:“有个老人南极中,春秋出入寿无穷。”明抄本配图中标出了老人星与井宿、狼星和弧星等的相对位置,这仍然是一份并不很精密的方位示意图。图中将老人星与丈人、子星、孙星并列在同一纬度上,老人星距井宿的纬度也画得太靠近了(见图1)。

图1南极老人星像

引自《芥子园画谱》

在元明时的小说中,老人星被进一步神化,《警世通言》中说福禄寿三星能够度世,这个寿星老人能降伏妖魔,乘白鹿升天。《西游记》中的寿星则被猪八戒呼为肉头老儿。古代传说中的寿星都有高脑门的特点。民间所见寿星的形象,都画作肉头高脑门,拄着弯头长拐杖,有时手中还捧着一颗硕大的寿桃。

有关寿星,至少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天官书》所载西宫“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这里说的实际就是以上所介绍的南极老人星,只是《天官书》将其作为西宫的附座,而《晋书·天文志》以后,便作为井宿的附座了。这种变化其实是岁差造成的。

《晋书·天文志》说:“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极。常以秋分之旦见于丙,春分之夕而没于丁。见则治平,主寿昌。常以秋分候之南郊。”文中所说只有春秋分时才能见于南郊,这就表明它并不是南方不动之点,仅为所见南方极南之星。按二十四方位表示法,丙的中点在午偏东15度,丁的中点在午偏西15度,均为紧临午的方向。见于丙者,是说老人星黎明时刚从丙升起,随后即隐没于朝霞之中;没于丁者,是说日落的余晖刚消失之时,便见其出现于丁处地平线之上,并很快落入丁处地平线之下不见了。这是在说老人星十分稀有难见,其他方位是见不到的。

第二种说法是指角亢二宿。角亢是六月的昏中星,我们将在第八章中予以介绍。《尔雅·释天》即持此说。原来,角亢二宿所属的寿星星次是十二星次之一,人们便把十二星次中寿星一名与长寿之义相联系。

第三种说法是指长沙星,长沙星是轸宿的附座,我们将在第七章予以介绍。《晋书·天文志》说:“长沙一星,在轸之中,主寿命。明则主寿长,子孙昌。”在古代,人们对这三种寿星都进行过祭祀,但所说的南极老人星,却只有井宿之南一处,这就是春分夕见、秋分晨见的老人星。出现于农历二、八月,是指两汉时代,由于岁差原因,近代已移至农历的三、九月。《天官书》所说狼比地,就是说天狼星以下刚刚见于地平线处。

《黄帝占》曰:老人星“色黄,明大而见,则主寿昌,老者康,天下安宁;其星微小,若不见,主不康,老者不强,有兵起”。由此可知,人们观测老人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盼望老人健康长寿,而老人的健康长寿是与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的,故观察老人星有着个人和社会的双重目的。

东汉养老之风普遍存在,近年出土于成都市郊的汉墓石刻养老图便反映了这一点(见图2)。图中刻画了一个老者手扶拐杖立于树下。其左面有一个仓房,当为储存粮食的库房。前有一人手捧器皿,向老者走来,当为政府向老者发放粮食的象征。这个老者穿戴整齐,不像是无依无靠穷乏无助的老人,说明汉代时是注重尊养老人的。

图2  成都市郊汉墓石刻拓片《养老图》

《后汉书·礼仪志》说:“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壁雍。”注引宋均曰:“三老,老人知天地人事者”,“五更,老人知五行更代之事者”,“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礼记·文王世子》曰:“遂设三老五更。”郑玄注曰:“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又《礼记·乐记》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郑玄注曰:“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孔疏曰:“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由此看来,从周代开始就有尊养三老五更的传统。当然,这些三老五更大多是致仕的官员或有知识有身份的人。关于三老还有一种说法是,120岁为上老,100岁为中老,80岁为下老。《后汉书·礼仪志》又曰:“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可见尊养三老五更,不只在国都附近,还要推广到县级政府以下和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当时,每年的仲秋之月,都要在国都南郊老人庙举行尊老和祭祀老人星的活动。尊老仪式是指全国各地都要向70岁以上的老人授王仗,送糜粥。在首都,皇帝还要亲自在祭祀之地辟雍宴请三老五更。

从以上养老图中可以看到一个老者所拄的拐杖。拐杖在古代通称鸠杖,这是因为拐杖上面饰有鸠鸟之故。汉代的尊老是得到皇帝提倡的,政府每年都要向老者赠送一根拐杖,以示政府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故鸠杖亦称王杖。据记载,鸠杖长九尺,近年在甘肃武威汉墓中曾出土鸠杖三根,皆长194厘米,直径4厘米,与文献所载九尺相当。

《风俗通义》还记载了皇家赐老人鸠杖这一风俗的来历。相传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夺帝位,战败于京索之地的洛阳和荥阳之间,便躲藏在草丛之中,项羽率兵追杀过来,见鸠正鸣叫于草丛之上,便以为有鸠在上鸣叫,其间肯定无人,由此高祖才得以逃脱。刘邦称帝之后,追忆此事,感谢鸠鸟救命之恩,故作鸠杖以赐老者。这则故事同时也说明了刘邦出生于沛县,为少昊氏之后裔,鸟为该民族的图腾,其子民受到图腾神保护。这类传说在古代神话中是屡见不鲜的。

摘自《中国古代星空解码》

热门排行